农村谁来种地?国家指明方向!这群人将成农业主力军!
“村里种地的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等他们种不动了,地里还能长出粮食吗?”这是不少人走进农村都会有的疑问。
“村里种地的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等他们种不动了,地里还能长出粮食吗?”这是不少人走进农村都会有的疑问。
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在华夏大地徐徐展开,而技术作为强大的引擎,被寄予厚望。无人机翱翔于田垄之上,大数据分析着土壤墒情,电商直播将山货卖向全国……这些令人振奋的场景,无不预示着科技赋能农业的巨大潜力。然而,一个核心问题愈发凸显:再先进的技术,若在乡村“水土不服”
“咱村要修到大棚的水泥路,还能建农产品加工厂?以后拉蔬菜不用扛,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了!”安徽宿州的王大叔最近天天和村民讨论村里的升级计划,眼里满是期待。全国56万个行政村即将开启“全方位升级”,从种地的方式到生活的环境,从赚钱的门路到居住的条件,都要迎来看得见的
从普通农民到省级示范农场主,从"土专家"到带动村民增收的领路人,蒙阴县宋丙哲家庭农场负责人宋丙哲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下面请跟随记者的镜头深入田间地头,看一看这位新时代职业农民的奋斗历程。
9月22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宣传片全网上线。在这场展现全国农业丰收盛景与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视觉盛宴中,仪征市的特色农业风貌、新型职业农民风采精彩亮相,成为宣传片中一抹亮眼的“地方亮色”,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仪征五年来在农业发展、产业升级和农民幸福感提升等方
走在农村田埂上,放眼望去,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在田间忙碌。年轻人呢,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城里定居,愿意守着土地的越来越少。有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常住人口里,60岁以上的占比超过40%,30岁以下的还不到10%。这样的老龄化种地现状,让不少人担心,再过10年、20
近日,平乡县医疗保障局牵头联合县妇联、县职教中心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培训班活动,为33名农村妇女、返乡劳动力搭建“技能提升+就业对接”平台,助力破解养老人才短缺难题。此次培训不仅使参训学员学会技能,还能明晰医保参保流程。下一步,该县将继续开展长
本次培训迎来了23名来自塔吉克斯坦丹加拉区的学员,培训课程以现代农牧业技术为主,采用专题讲座+现场实训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课程内容涉及中国现代农业专业技术和中国特色文化两个模块,共计100个课时,包括14个校内专家讲座以及8个校外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的考察活动。培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放松。渭南是农业大市,如今在这片沃土上,越来越多的“新农人”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助力“三农”发展。很荣幸,我是其中一员。
最近在网上,好多人都在讨论一个事儿:农民是不是要慢慢消失了?这可不是个小话题,毕竟咱们祖祖辈辈靠种地吃饭,农民一直是国家的根基。带着这个疑问,咱们一起唠唠,看看现在的农村到底啥情况。
本次培训班为期10天,迎来了30名来自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学员。培训课程不仅涵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概况、前沿的现代农业专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知识,还融入中国特色文化内容。除课堂理论教学外,学员还将深入临渭区、白水县、大荔县、渭南高新区和杨凌示范区等地,
本次培训班为期10天,迎来了30名来自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学员。培训课程不仅涵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概况、前沿的现代农业专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知识,还融入中国特色文化内容。除课堂理论教学外,学员还将深入临渭区、白水县、大荔县、渭南高新区和杨凌示范区等地,
最近,一位95后大学生放弃城市高薪工作,回村种地的视频引发热议。评论区出现两极分化:有人点赞“新农人真酷”,也有人嘲讽“读书白读了,还是当泥腿子”。**“当农民丢人吗?”**这一话题迅速冲上热搜,阅读量突破8000万。
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共9章78条,从市场准入、要素支持、规范经营、服务保障、权益保护等方面作出法律规范。在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上保障“非禁即入”;在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上做到“一视同仁”;在
“嗡嗡嗡……”初夏清晨,在丰利镇双沟门村的田野里,如东县富源家庭农场的当家人刘源源,正操作植保无人机给小麦打药,无人机喷出的防病药水像雾一样,均匀地洒下,能让麦粒长得更饱满、灌浆更充分。
近年来,文安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及农业产业致富带头人日渐形成规模。
现在回农村老家,明显感觉人越来越少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常住人口十年减少了1.64亿,不少村子空置率超过30%。我们村以前住着200多户人家,现在常住人口不到50人,年轻人几乎全跑光了,好多房子都空着,路上碰到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咱心里都清楚